書籍概述
這本書由一位日本精神科醫生所著,僅閱讀摘要就已深深吸引我。作者在書中提到,他每天堅持寫日記、發YouTube影片、發表部落格文章,經營粉絲專頁,每月舉行兩場講座。這些活動持續了幾十年,並未花費過多時間,反而讓他擁有比一般人更多的休閒時間,例如每年至少出國30天,每月有10次聚會,每月至少讀20本書。這樣的生活讓我難以停止閱讀這本書。
輸出的重要性
作者強調輸出練習的重要性。如果我們經常閱讀書籍、觀看電影或劇集,但在與人分享討論時只會說出「好看」、「精彩」這類膚淺的話語,那麼我們的時間就是浪費的,因為知識並沒有真正進入我們的大腦。大腦是最聰明的器官,如果只是簡單地閱讀而不練習,這些知識只會短暫停留在我們的海馬迴,不會進入長期的知識儲存庫中,因此閱讀的時間就等於浪費了。
輸出的方法
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大量的輸出練習方法,從寫作和口述兩個方面著手。
- 寫作方面:
- 每天寫部落格文章
- 每年固定寫2~3本書
- 每天寫日記
- 每天發表Facebook文章
- 口述方面:
- 每月舉行兩場講座
- 每月參加10場聚會
- 與朋友聊天、分享事情
- 擔任教師進行教學
輸出的實驗與例子
作者舉了一個鮮明的例子:每月讀10本書的人和每月讀3本書的人誰比較厲害?乍看之下似乎是每月讀10本書的人更厲害,但如果讀3本書的人能夠深入分享,而讀10本書的人卻無法,那麼前者顯然更優秀。
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蓋茲博士的一項實驗也佐證了這一點:成績最佳的是輸入比例為四成,輸出比例為六成的學生。而年紀越大,輸出比例應更高,因為年老的人記憶力不如年輕人,需要更多的練習時間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提問的重要性
作者也說明提問的重要性。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更能集中注意力解決問題,不會讓頭腦漫無目的地探索。一項研究顯示,有自我提問的學習者比沒有自我提問的學習者成績高出10~20%。
身體力行的實踐
最讓我受益的是作者強調身體力行的實踐,而不僅僅是獲取知識。僅僅把知識收錄在腦中無法改變世界,必須實踐這些知識。作者會在閱讀完每本書後列出未來要做的事,這種方式才是真正的學習。
未來改變計畫
- 注重輸出練習:閱讀完一本書後要用自己的話語寫出讀書心得。
- 計劃條列:列出即將做的事項,按簡單到難排列,並計時每個項目所花費的時間。
- 做簡報時:事先列出聽者可能會提出的問題(10-30-100法則)。